Translate

天文學概論

天文學概論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From the Cosmos to Humanity


科學的故事:天文與物理的探索者

講義收錄18位對人類認識宇宙有深遠影響的科學家與哲學家或科普學者——從托勒密到薩根,從地心說、宇宙到暗物質。

他們不僅建立理論、發明實驗或觀測儀器、發現自然界運作的法則,也展現科學人的人文視角。每一篇文字,都是一個個渴望追求真理的心靈,抬頭仰望星空的故事。

目錄

  •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
  • 克勞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約西元100–170
  •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
  • 喬丹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 1548–1600
  • 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 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
  •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

  • mid-18 centurynatural philosophy 自然哲學開始細分成獨立學科,science 逐漸被用來指稱實驗性的學科;physics 被認為是研究物質的學科;nature 則是研究對象的總稱。


  • 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 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 愛德溫‧哈伯(Edwin Hubble, 1889–1953
  • 薇拉‧魯賓(Vera Rubin, 1928–2016
  • 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 1918–1988
  • 福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 1923–2020
  • 卡爾‧薩根(Carl Sagan, 1934–1996
  •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1942–2018
  • 加來道雄(Michio Kaku, 1947–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最早以系統方式探究自然的哲學家。

他在柏拉圖學院受教,後來創立「逍遙學派」,將觀察與邏輯結合,奠定科學方法的雛形。他主張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運行圓滿且不變,這一思想影響西方兩千年。

雖然他的宇宙觀後來被推翻,但他提出「萬物皆有目的」的觀點,啟發後世思考自然與倫理的關聯。亞里斯多德相信,理解自然就是理解存在的意義。


名言: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realize you don’t know.”
「你知道得越多,就越發現自己所不知道的更多。」


參考書目:
《亞里斯多德哲學入門》,陳樂民譯,商務印書館,2010
Aristotle, Metaphysics, Penguin Classics, 1998




克勞狄‧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 約西元100–170


在古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圖書館的餘燼仍未熄滅,托勒密是那裡最後一批能掌握數學、天文與地理的學者之一。

他生活的年代,哲學與宗教仍交織在一起,人們相信星辰的運行反映神意。然而托勒密選擇用理性觀察天象,將天文拉回可計算的物理世界。他白日觀測日影,夜裡仰望星空,用青銅測角儀測量行星方位。

他將所有資料彙整於《天文學大成》(Almagest),構築以地球為中心的模型:地球位於中心,所有天體繞著它運轉。

為了讓觀測結果吻合,他巧妙設計「本輪與均輪」(epicycles and deferents),使每顆行星繞著小圓、再繞著大圓前進,成功預測天象。這套模型主宰人類世界觀達一千四百年。

除了天文學,托勒密還撰寫《地理學指南》(Geographia),以經緯度繪出世界地圖,成為航海時代的基礎。他耶在《光學》中探討折射與透視,將觀察與數學結合,展現對自然秩序的深刻信念。

雖然後來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說,但沒有托勒密的嚴謹框架,就不會有後來的革命。他象徵著科學的第一步——用理性取代信仰,用計算取代神諭。


名言(常被誤認為出自《天文學大成》):
“I know that I am mortal, but when I trace the winding circles of the stars, my feet no longer touch the Earth.”
「我知道自己是凡人,但當我描繪星辰的軌跡時,我的腳已不再踏在地上。」


參考書目:
Owen Gingerich,《托勒密的錯與對》,遠流出版,2003
G. J. Toomer trans., Ptolemy’s Almages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James Evans,《古代天文學:從托勒密到哥白尼》,八旗文化,2017







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 1473–1543


哥白尼是波蘭托倫的教士與學者,溫和卻大膽。

他在靜謐的教堂塔樓觀測夜空,思索宇宙的秩序。若太陽而非地球居中,一切是否更簡潔?他以數學推理出革命性的日心說,並將理論埋藏三十年,直到臨終前才出版《天體運行論》。

他的書讓人類第一次將自己從宇宙中心移開,也開啟了科學革命。哥白尼追求的是上帝創造的簡潔與美,而非挑戰信仰。他用理性賦予宇宙平衡新面貌。、

當書稿送到他手中時,他已病重在床。傳說他在臨終前翻開那本書,露出一絲微笑。那一刻,人類的世界從地球轉向太陽。


名言(出自《天體運行論》):
“Finally we shall place the Sun himself at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終於,我們將太陽放在宇宙的中心。」


參考書目:
Dava Sobel,《完美的天國:哥白尼的宇宙革命》,時報出版,2013
Arthur Koestler,《夢遊者》,遠流出版,2001
Thomas Kuhn,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喬丹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 1548–1600


布魯諾是為思想燃燒的星火。

他是多明我會修士,卻主張宇宙無限、星星皆為太陽、有無數世界與生命。

這在16世紀的歐洲是異端。布魯諾認為上帝的創造無邊無際,人類不該以地球為中心。

他在書中寫道:「宇宙是上帝的鏡像。」1593年他被宗教法庭審判,拒絕撤回信念。七年後,他在羅馬被焚於火刑柱上。火焰吞噬他的肉身,但他那句話流傳至今——「思想的自由比生命更重要。」


名言:
“It is proof of a base and low mind to wish to think with the masses.”
「渴望與群眾一起思考,是卑微靈魂的證據。」


參考書目:
《布魯諾傳》,Ingemar Düring 著,三民書局,2011
Giordano Bruno, On the Infinite Universe and Worl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 1564–1642


在文藝復興的佛羅倫斯,伽利略是一個充滿好奇的靈魂。他喜歡觀察擺錘、斜面和落體運動,試圖用數字描述自然。

他是第一個說我們來做實驗吧的物理學家,他牽手製作實驗儀器,驗證所有人們對自然科學的認知,發現單擺可以用來計時、慣性原理,對後代物理學發展的啟蒙,是史詩級的貢獻,因此可以說他是第一位物理學家。

1609年,他聽聞荷蘭發明了望遠鏡,便親手製作一支,將它指向夜空。他看見月球上的山脈與坑洞、木星的四顆衛星、金星的盈虧變化。這一切,都在宣告宇宙並非亞里斯多德筆下的完美圓球,而是充滿變化的世界。

伽利略公開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遭教會審判。他被迫在法庭上放棄信念,但當他緩緩起身,低聲說出那句傳奇的話:「然而地球仍然在動。」

他以數學與實驗為科學奠基,讓物理學從哲學走向精確。伽利略不是只挑戰信仰的人,他是讓人類學會懷疑與驗證的先驅。


名言(傳為伽利略審判後低語):
“E pur si muove.”
「然而地球仍然在動。」

參考書目:
Stillman Drake,《伽利略的科學革命》,遠流出版,2005
Dava Sobel,《伽利略的女兒》,時報出版,2002
Galileo Galilei, Dialogue Concerning the Two Chief World Systems, Modern Library, 2001


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


克卜勒是天體幾何的詩人。

他原為哥白尼學說的信徒,卻發現行星軌道並非完美圓形,而是橢圓。他的三大行星運動定律揭示天體運行的數學規律,讓宇宙由神話進入理性。

克卜勒的研究建立在第谷‧布拉赫精確觀測的資料上,他以幾乎宗教般的熱情尋找「上帝設計宇宙的幾何」。

他寫道:「幾何學是上帝創造世界的語言。」


名言:
“Geometry is the archetype of the beauty of the world.”
「幾何學是宇宙之美的原型。」


參考書目:
《克卜勒傳》,Arthur Koestler 著,遠流出版,2001
Johannes Kepler, Harmonices Mundi, Abaris Books, 1997


mid-18 centurynatural philosophy 自然哲學開始細分成獨立學科,science 逐漸被用來指稱實驗性的學科;physics 被認為是研究物質的學科;nature 則是研究對象的總稱。


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


牛頓出生於英格蘭的林肯郡,在瘟疫封城期間,他回到鄉間,在孤獨與寧靜中催生現代物理學。

1666年,他觀察蘋果落下的瞬間,心中閃過一個問題:「月亮是否也在下落?」他意識到相同的力支配地上與天上,這就是萬有引力。

牛頓發明微積分,提出三大運動定律,寫下《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

他將天體的運動、潮汐的起伏、炮彈的拋物線,全都歸納在統一的數學公式之中。這不僅是一場科學革命,更是一場哲學革命:宇宙不再是神祕的,而是可被理解的機械系統。

當別人讚美他的天才時,他謙遜地說:「我只是像一個在海邊撿貝殼的孩子,偶爾撿到比別人光滑的那一顆。」


名言(出自牛頓致胡克書信,1676):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若我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參考書目:
James Gleick,《牛頓傳》,遠流出版,2005
Richard Westfall, Never at Rest: A Biography of Isaac Newt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Gale Christianson,《牛頓:光與力的追尋者》,商周出版,2011


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1867


法拉第出生於貧困的鐵匠家庭,少年時在書店當學徒,靠閱讀顧客留下的書自學。

他被科學的奇蹟深深吸引。後來他成為化學家漢弗萊‧戴維的助手,卻因出身卑微而被排擠。但他不怨天,只以實驗證明自己。

法拉第發現電與磁可以相互轉換——這就是電磁感應。他提出磁力線的想法,提出「場」的概念,奠定現代電磁學的基礎。

他還發現電解定律、製造第一台發電機,讓電力成為可被控制的能量。他不熟悉高等數學,卻以直覺看穿自然的法則,對科學家開展一條新的道路。

當有人問他發明的用途時,他笑著說:「總有一天,你們能向它課稅。」這句話預言了電力時代的到來。


名言(出自法拉第演講):
“Nothing is too wonderful to be true, if i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只要符合自然法則,沒有任何事情奇妙得不可能成真。」


參考書目:
《電力的故事:法拉第傳》,Gale E. Christianson 著,時報出版,2012
Nancy Forbes & Basil Mahon, Faraday, Maxwell,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Prometheus Books, 2014
James Hamilton, A Life of Discovery: Michael Faraday, Giant of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Random House, 2004


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798–1857


孔德生於法國革命餘波未平的巴黎,他渴望用理性為動盪的社會帶來秩序。他是一位兼具哲學家與科學家的思想巨人,提出「實證主義」(Positivism),主張人類知識應以觀察與實驗為基礎,而非信仰與形而上學。

他將科學劃分層次,從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生物,與及社會學。他認為天文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成熟的科學典範,因此試圖將科學與數學的方法延伸到人類社會的交互作用,開創「社會物理學」(Sociologie),即後來的社會學。因此被稱為社會學之父。


孔德認為天文學能預測星辰運動,而社會若能以同樣的方式被理解。他相信愛與秩序能帶來進步,提出了著名的座右銘:「以愛為原則,以秩序為基礎,以進步為目標。」他終生追求理性與人性的平衡,認為科學的目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讓人類學會尊重自然與自己。


雖然他的理論有時過於理想化,但他開啟了現代科學思想與人文精神的橋樑,讓科學不再只是冰冷的公式,而成為理解社會與心靈的工具。


名言(出自《實證哲學講義》):
“Love as a principle, order as the basis, progress as the goal.”
「以愛為原則,以秩序為基礎,以進步為目標。」


參考書目:
《社會學的起源》,Alan Swingewood 著,五南出版,2015
《社會思想史》,劉夢熊編譯,三民書局,2010
Auguste Comte, The Positive Philoso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Mary Pickering, Auguste Comte: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詹姆斯‧克拉克‧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 1831–1879


馬克士威是把電與磁統一起來的人,他的理論成為現代物理的基石。

出生於蘇格蘭愛丁堡,自幼天賦異稟,八歲便能熟背《詩篇》。他熱愛數學,也熱愛詩歌。孩提時,他用繩子與鏡子做實驗,只為理解光的本質。

長大後,他在劍橋研究物理,提出一組描述電與磁相互關聯的方程式——馬克士威方程組。這四條方程式將電場、磁場與光聯繫起來,揭示光其實是一種電磁波。當他發現這一個現象時,他輕聲對朋友說:「光與電是一體的,真美。」


馬克士威不僅是數學家,更是哲學詩人。他關心自然的和諧,強調科學不只是工具,而是對真理的追尋。他的理論預測電磁波的存在,後來被赫茲與馬可尼的實驗證實,開啟了現代電磁學與電磁通訊的時代。


他的作品《氣體運動理論》也是統計力學的基礎,提出著名的「馬克士威分布」。他讓人們明白,肉眼無法看見的分子世界,也服從美麗的數學秩序。


當愛因斯坦回顧前人的貢獻時,他說:「馬克士威的理論比任何人想像的都深刻,它是現代物理的起點。」


名言(出自馬克士威通信):
“The equations of electromagnetism are the harmony of the invisible.”
「電磁方程式揭示了看不見世界的和諧。」


參考書目:
Ivan Tolstoy,《馬克士威傳:光之詩人》,八旗文化,2016
Nancy Forbes & Basil Mahon, Faraday, Maxwell,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Prometheus Books, 2014
James Clerk Maxwell, A Treatise on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愛因斯坦出生德國烏爾姆,是一個安靜、常被老師誤解為「遲鈍」的孩子。

他喜歡拆開懷錶、觀察光線在窗邊的變化。他十五歲那年輟學,漫步於瑞士的街頭,腦中浮現一個問題:「如果我能騎在光上,會看到什麼?」這個幻想成為他畢生探索的起點。


1905
年,他身為瑞士專利局職員,卻在閒暇時間寫下四篇論文——解釋光電效應、布朗運動、相對論與質能等價,史稱「奇蹟年」。他證明光是由能量量子組成,解釋了電流如何因光產生,並由此奠定量子理論的基礎。

十年後,他提出廣義相對論,揭示重力並非神祕的力,而是時空彎曲的結果。


1919
年,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觀測日全食,證實光線在太陽引力下彎曲,讓愛因斯坦一夜成名。當報紙頭條寫著「一個新的宇宙誕生了」時,他只是淡定微笑,說:「上帝很微妙,但祂不會惡意欺騙。」


他終生反戰,拒絕民族主義,也拒絕宗教教條。他的音樂靈魂與物理思維交織在一起——拉小提琴時,他說那是他「思考宇宙的方式」。

他改變了物理學,也改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名言(出自愛因斯坦訪談,1929):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包羅整個世界。」


參考書目:
沃爾特‧艾薩克森,《愛因斯坦:他的人生、他的宇宙》,時報出版,2008
《愛因斯坦文選》,科學出版社,2017
Albert Einstein, 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General The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Abraham Pais, Subtle is the Lord: The Science and 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阿瑟‧愛丁頓(Arthur Eddington, 1882–1944


愛丁頓是將愛因斯坦帶給世界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不顧英德對立,率領英國團隊遠赴非洲觀測日全食,驗證廣義相對論預測的「重力透鏡效應」。當觀測證實光線在太陽附近彎曲時,報紙宣告:「一個新宇宙誕生了。」

愛丁頓以詩意筆觸寫下《星界訊息》,認為科學與靈性是理解宇宙的雙翼。他說:「宇宙不僅比我們想像的奇異——比我們能想像的更奇異。」


名言:
“The universe is not only stranger than we imagine, it is stranger than we can imagine.”
「宇宙不僅比我們想像的奇異,它比我們能想像的還要奇異。」


參考書目:


《星界訊息》,Arthur Eddington 著,商周出版,2018Matthew Stanley, Practical Mystic: Religion, Science, and A. S. Eddingt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愛德溫‧哈伯(Edwin Hubble, 1889–1953


哈伯出生美國密蘇里州,一位兼具學者氣質與運動員風采的男子。

他年輕時是籃球明星與律師,直到三十歲才毅然轉行天文學。他進入加州威爾遜山天文台,面對世界上最大口徑的胡克望遠鏡,開始改變宇宙觀的觀測。


1923
年,他發現仙女座星雲中的造父變星,其亮度週期顯示那是遠在銀河系之外的星系。人類第一次知道——宇宙比想像的大得多。幾年後,他又發現星系光譜的紅移與距離成正比,這就是今日「哈伯定律」:宇宙正在膨脹。


這一發現顛覆了古老的「靜止宇宙」觀,也為大爆炸理論鋪下基礎。愛因斯坦原本在方程式中加入「宇宙常數」以維持宇宙靜止,得知哈伯的結果後,他自嘲說那是「我一生最大的錯誤」,雖然後來證實宇宙常數是無法漠視的存在,並非一個錯誤。


哈伯性格內斂,不喜張揚。他常身著正式西裝登上觀測台,認為「觀測星辰是神聖的儀式」。他不僅拓展了人類視野,也讓宇宙變得有歷史、有年齡、有呼吸。

如今以他命名的哈伯太空望遠鏡,仍在太空中延續他對宇宙的凝視。


名言(常被引用自哈伯演講):
“Equipped with his five senses, man explores the universe around him and calls the adventure Science.”
「人類以五官為裝備,探索周遭的宇宙,並稱這場冒險為『科學』。」


參考書目:
《宇宙的邊界:哈伯與天文觀測的革命》,Mario Livio 著,商周出版,2012
Gale Christianson,《哈伯傳》,天下文化,2000
Gale E. Christianson, Edwin Hubble: Mariner of the Nebula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Robert W. Smith, The Space Telescope: A Study of NAS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薇拉‧魯賓(Vera Rubin, 1928–2016


1940
年代,美國天文學界幾乎沒有女性的身影。薇拉‧魯賓卻在這樣的環境中仰望夜空。

她從小對星空充滿熱情,常熬夜觀測行星軌道,母親為她在窗邊開一個天窗,讓她不用出門也能觀星。


她的博士研究被多所名校拒絕,只因她是女性。她最終在喬治城大學完成學業,成為開創性天文觀測者。

1970年代,她與同事觀測星系旋轉曲線時發現,星系邊緣的恆星轉速遠高於預期,無法以可見物質解釋。她大膽提出:宇宙中存在「暗物質」——一種看不見但具有引力的神祕物質。


起初幾乎沒人相信她的想法,許多男性天文學家甚至當成玩笑嘲弄。但魯賓不爭辯,只用更精確的數據回答質疑。最終,她的研究徹底改變了宇宙學,人類開始認識,宇宙90%的能量是來自黯淡的物質。


魯賓溫柔而堅定。她曾說:「科學應該像觀星——抬頭時沒有人比誰更高。」

她鼓勵女性勇敢進入科學領域,並為少數族群爭取研究權益。如今,每當我們談論暗物質與宇宙結構時,都在延續她的目光——那是看不見的力量,卻改變了整個宇宙。


名言(出自魯賓訪談):
“We are still groping for understanding. I think that’s good. I’m not sure I want answers.”
「我們仍在摸索理解的過程中——這很好。我甚至不確定我想要真正的答案。」


參考書目:
《暗物質的發現:薇拉‧魯賓的故事》,Ashley Yeager 著,商周出版,2024
《星際觀察者》,George Johnson 著,遠流出版,2016
Ashley Yeager, Bright Galaxies, Dark Matter, and Beyond, MIT Press, 2023
Simon Singh, Big Bang: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Harper Perennial, 2005



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 1918–1988 


費曼是二十世紀最具魅力與幽默感的物理學家。他生於紐約皇后區,父親是一位推銷員,母親則機智幽默。

費曼從小就對「為什麼」的問題著迷。父親常帶他仰望星空,告訴他:「記住名字不等於理解。」這句話成為他一生的信條。


在普林斯頓,他以驚人的直覺與數學才能脫穎而出。二戰期間,他被徵召加入曼哈頓計畫,參與原子彈研發。那段經歷讓他日後對軍事與權力保持深刻警惕。戰後,他致力研究量子電動力學(QED),提出以圖像表示粒子交互作用的「費曼圖」,讓複雜的方程式視覺法、容易計算。這項貢獻為他贏得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會高能物理開了一條新的道路,有人說他是魔術師天才。


費曼不只是一位理論家,更是一個熱愛生活的靈魂。他會打鼓、開保險箱、畫畫、學中文、研究馬雅象形文字。每件事他都以好奇的眼光對待。在加州理工學院的課堂上,用故事和比喻讓學生哈哈大笑,卻又恍然大悟。


他深信:「如果你不能用簡單的方式講解,那你就還沒真的讀懂。」

他的作品《別鬧了,費曼先生!》、《六堂簡明物理課》,讓科學成為一場智性的饗宴與冒險,也讓他成為知識界的傳奇人物。

當生命走到盡頭,他說:「我不怕死,我只是覺得不想離開這個美麗的世界。」


名言(出自《六堂簡明物理課》):
“The first principle is that you must not fool yourself—and you are the easiest person to fool.”
「第一個原則是:你不能欺騙自己,而你正是最容易被自己欺騙的人。」


參考書目:
《別鬧了,費曼先生!》,理查‧費曼著,天下文化,2015
《六堂簡明物理課》,理查‧費曼著,天下文化,2017
Richard P. Feynman,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 W. W. Norton & Company, 1985
James Gleick, Genius: The Life and Science of Richard Feynman, Vintage, 1993


福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 1923–2020


戴森是跨越理論物理、數學與哲學的巨人。他出生英國,少年時代便能背誦數學公式如詩。

二戰期間,他為英國皇家空軍設計轟炸路線統計模型。戰後,他前往康乃爾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與費曼、薛文格等人熟識,並機緣巧合、整合他們關於量子電動力學的不同觀點,建立一套統一的數學框架。


戴森不僅是理論整合者,也是一位思想的冒險家。他提出「戴森球」(Dyson Sphere)構想——高度文明能在恆星外建造巨大能量收集結構,以捕獲所有光能。這個科幻般的構想啟發了現代天體工程與SETI(搜尋地外智慧)研究。


他對核能與科技充滿希望,但也警惕其危險。他主張科技應服務人性,而非凌駕人性之上。晚年,他常在劍橋與學生對談,談論宇宙、上帝與詩。戴森的思想像宇宙一樣多層次:他擁抱不確定性,拒絕簡單的結論。他曾說:「我們太急著確信,卻太少懷疑。」在他的世界裡,理性與詩意共舞。

他用一生展示科學家的另一種樣貌——不只是解方程式的人,更是思考人類命運的哲人。
名言(出自《Disturbing the Universe》):
“Science is my territory, but science fiction is the landscape of my dreams.”
「科學是我的領土,但科幻是我夢想的風景。」


參考書目:
《攪動宇宙:戴森回憶錄》,Freeman Dyson 著,八旗文化,2020
《未來的建築師》,John Gribbin 著,遠流出版,2018
Freeman Dyson,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Basic Books, 1979
Phillip Schewe, Mad Genius: The Odyssey of Freeman Dyson, St. Martin’s Press, 2013


卡爾‧薩根(Carl Sagan, 1934–1996


卡爾‧薩根是讓宇宙變得浪漫的人。


他出生美國布魯克林,一個普通猶太家庭。少年時代在博物館看到土星環的照片,心中燃起了無盡的好奇。從哈佛到康奈爾,他成為行星科學與天文傳播的先鋒。


薩根研究金星大氣組成,揭示其酷熱源於「溫室效應」;他又參與NASA的「航海家計畫」,設計那張著名的「金唱片」——刻上人類問候語與音樂,希望有一天被外星文明發現。他堅信宇宙中不可能只有我們。


1980年,他主持電視系列《宇宙》(Cosmos),以詩一般的語言帶領觀眾遨遊星海,讓科學第一次如此動人。


薩根不僅談宇宙,也談地球。他警告核戰爭與氣候變遷的危險,提倡理性、懷疑與人文精神。他主張:「科學不僅是一堆知識,而是一種思考的方式。」


當他離世時,NASA的同事說:「他離開地球,但他與他的話語還在宇宙迴盪。」


名言(出自《Cosmos》):

“We are made of star-stuff. We are a way for the cosmos to know itself.”

「我們由星塵組成,是宇宙認識自己的方式。」


參考書目:

《宇宙》,卡爾‧薩根著,遠流出版,2017

《魔鬼出沒的世界》,卡爾‧薩根著,天下文化,2010

Carl Sagan, Cosmos, Random House, 1980

Carl Sagan, The Demon-Haunted World: 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 Ballantine Books, 1996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1942–2018


史蒂芬‧霍金生於二戰末期的英國牛津,聰明卻愛惡作劇。

21歲那年,他被診斷出罹患漸凍人症(ALS),醫生預言他最多只能活兩年。然而,他不但活了超過半個世紀,還將一個宇宙塞進輪椅上。


他在劍橋研究黑洞與宇宙起源,提出震撼的「霍金輻射」理論:黑洞不是永恆的監獄,會因量子效應慢慢蒸發,最終消失。這一理論首次將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結合,成為通往「萬有理論」的重要橋樑。


1988
年,他出版《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以淺白語言講述宇宙誕生、黑洞、時間與維度,讓艱澀的宇宙學成為暢銷書。全球數百萬人第一次理解:宇宙不僅是天文學家的領域,而是每個人的故鄉。


霍金幽默感十足,曾在演講中說:「如果你把宇宙比喻成一場宴會,那麼黑洞就是門口的保全——他們會放你進去,但不讓你出來。」

他用合成語音發表論文,坐在輪椅上微笑回答問題,用思想穿越時間的邊界。

他用生命證明:身體可以被囚禁,思想卻能飛越星辰。


名言(出自霍金〈我的簡短歷史〉):
“However difficult life may seem,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you can do and succeed at.”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總有你能做並能成功的事。」


參考書目:
《時間簡史》,史蒂芬‧霍金著,天下文化,2017
《霍金傳》,Kitty Ferguson 著,時報出版,2012
Stephen Hawking, 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 Bantam Books, 2001
Leonard Mlodinow & Stephen Hawking, The Grand Design, Bantam Books, 2010



加來道雄(Michio Kaku, 1947–


日裔美籍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是將現代理論物理與想像力結合的科學傳播者。

他從小在車庫裡造出手工加速器,立志揭開「上帝方程式」的奧秘。作為弦論的奠基學者之一,他致力於統合所有自然力。

他以通俗語言撰寫《超空間》《平行宇宙》等書,用科學講述夢想。他相信物理學不僅解釋宇宙,也讓我們想像未來。他說:「今天的科幻,明天就是科學。」


名言:
“Today’s science fiction is tomorrow’s science.”
「今日的科幻,就是明日的科學。」


參考書目:

Parallel WorldsMichio Kaku, Anchor Books, 2006

hyperspace 穿梭超空間》,Michio Kaku/加來道雄著,譯者:  蔡承志、潘恩典,商周出版,2001,高文芳導讀。







《天文學概論》課程手冊

Introduction to Astronomy: From the Cosmos to Humanity



授課對象:大學一年級以上通識課程

授課時間:15 週,每週 100 分鐘


-------------------------------------------------------------------

課程宗旨

為什麼人類會抬頭仰望星空?

從古代祭司、航海家,到近代的伽利略、牛頓與愛因斯坦,天文學不僅揭示宇宙的運行,也映照人類追尋「自我與生命」的意義。

本課程以天文學的發展史為主軸,穿插科學家的故事,讓學生理解宇宙知識的形成過程,並思考科學、社會與文化的交融。


-------------------------------------------------------------------

教學目標

1. 認識宇宙的主要結構與演化。

2. 了解重要天文學家與思想的貢獻。

3. 體驗天文學與哲學、人文、社會的關聯。

4. 建立尊重生命與多元文化的世界觀。

5. 培養觀察、思辨與跨領域整合能力。


-------------------------------------------------------------------

評量方式

課堂參與與討論:20%

小組報告/短講:30%

期中作業:20%

期末創意專題:30%


-------------------------------------------------------------------

週次課程進度與指定影片、延伸閱讀




1 週|為何仰望星空?天文學與人類的意義

天文學源於人類對夜空的凝視。從古代的星象記錄、航海導航、宗教儀式,到現代的宇宙探測,人類不斷追問:我們從哪裡來?宇宙的秩序是什麼?天文學的起點,不只是觀察星辰,更是理解自身存在的探索。

人物故事: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曾提出『社會物理學』的概念,主張人類社會的行為也應如天體運行一般遵循自然法則。他的思想讓人重新思考天文學與人文社會之間的關係。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ai3MmDdfk 

閱讀:Carl Sagan, Cosmos(宇宙)第一章〈宇宙海洋〉


2 週|從亞里斯多德到哥白尼:誰是宇宙的中心?

從亞里斯多德的地心宇宙到托勒密的天球體系,人類長久以來相信地球是宇宙中心。然而哥白尼以數學模型提出日心說,顛覆了千年的信仰,也開啟了科學革命的序幕。

人物故事:布魯諾因堅持宇宙無限與多重世界而被火刑,成為思想自由的象徵。伽利略則用望遠鏡證實金星盈虧與木星衛星,為日心說提供了觀測證據。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EUbJSilJ0U11HcTlcF88D5H3mKu8B76l 

閱讀:Dava Sobel, Galileo’s Daughter


3 週|牛頓與自然法則:從蘋果到宇宙

牛頓將天體運行與地上物理統一起來,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為科學提供了可計算的自然法則。他證明了宇宙不再需要神祇干預即可穩定運行。

人物故事:牛頓一生孤獨而嚴謹,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Principia)奠定了科學方法的基礎,但他同時也是一位神秘主義者,研究煉金與神學多年。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JLG9_sUg 

閱讀:Isaac Newton, PrincipiaRichard Westfall, Never at Rest


4 週|法拉第與馬克士威:無形的宇宙之網

十九世紀的電磁學革命揭示了『看不見的力量』。法拉第以實驗發現電磁感應,馬克士威則以數學統一電與磁,預測了電磁波的存在。

人物故事:馬克士威是將力線圖像化的數學詩人,他說明了光即是電磁波,這一發現改變了人類理解宇宙的方式。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nG06GmcY 

閱讀:James Clerk Maxwell, On Physical Lines of ForceBrian Clegg, A Brief History of Infinity


5 週|愛因斯坦的時空革命

愛因斯坦以相對論顛覆了時間與空間的絕對概念。重力不再是一種力,而是時空的彎曲。這一思想讓人類第一次以幾何方式理解宇宙。

人物故事:愛因斯坦不僅是物理學家,更是思想家。他堅持和平主義,反對核武,並強調『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vfTzzXHzDk 

閱讀:Albert Einstein, RelativityWalter Isaacson, 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6 週|哈伯與大爆炸宇宙

哈伯觀測到星系光譜的紅移,證明宇宙在膨脹。勒梅特神父進一步提出大爆炸理論,指出宇宙曾經起於一個奇點。

人物故事:哈伯原是律師出身,後投身天文學。他的觀測揭開了『宇宙有年齡』這一驚人真相。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bpwezGm-E4 

閱讀:Stephen Hawk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第3–4章)


7 週|恆星的生命週期與宇宙化學

恆星誕生於星雲,經歷主序、紅巨星到白矮星或黑洞的命運。恆星是宇宙的『工廠』,鍛造出構成生命的重元素。

人物故事:錢德拉塞卡在年輕時發現白矮星質量極限,卻被愛丁頓否定。多年後他證明正確,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SYm-QYe8X8 

閱讀:Martin Rees, Just Six Numbers


8 週|銀河系與暗物質:看不見的宇宙

銀河系只是宇宙億萬星系之一。維拉·魯賓觀測星系旋轉曲線,發現暗物質必然存在,揭示了宇宙中『看不見的質量』。

人物故事:維拉·魯賓(Vera Rubin)是少數打破性別壁壘的天文學家,她說:『科學的樂趣在於發現從未有人見過的東西。』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Sy3hbUxGrY 

閱讀:Vera Rubin, Bright Galaxies, Dark MattersKatie Mack, The End of Everything


9 週|太陽系與行星的誕生

太陽系起源於塵埃盤,行星由氣體與微粒凝聚而成。現代太空任務揭示行星的多樣性與演化軌跡。

人物故事:卡爾·薩根(Carl Sagan)致力於科普與太空生命探索,他的名言『我們都來自星塵』成為科學與人文的橋樑。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bJLG9_sUg 

閱讀:Carl Sagan, Pale Blue Dot


10 週|尋找另一個地球:系外行星與生命條件

科學家透過凌日法與光譜觀測發現數千顆系外行星。研究宜居帶行星不僅是天文學,更是生命學的探索。

人物故事:法蘭克·德雷克提出德雷克方程,預估銀河系中智慧文明的數量,他開啟了人類對外星生命的科學搜尋。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nG06GmcY 

閱讀:Sara Seager, ExoplanetsFrank Drake, Is Anyone Out There?


11 週|天文觀測的革命:從地面到太空

從伽利略的折射鏡到太空望遠鏡,人類的『眼睛』越看越遠。哈伯望遠鏡與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揭示了宇宙深處的誕生之光。

人物故事:愛德文·哈伯與哈伯望遠鏡同名,成為人類凝視宇宙的象徵。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mQ_kbvQBkM 

閱讀:Marcia Bartusiak, The Day We Found the Universe


12 週|暗能量與多重宇宙

宇宙的膨脹正在加速,暗能量是主宰一切的神秘力量。暴脹理論與多重宇宙假說讓我們思考:是否還有無數個『我們』存在?

人物故事:布萊恩·葛林(Brian Greene)以清晰的語言描述多重宇宙的哲學意涵,他認為物理學是『最詩意的思考方式』。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XcnG06GmcY 

閱讀:Brian Greene, The Hidden RealitySean Carroll, Something Deeply Hidden


13 週|太空探索與倫理

當人類走出地球,我們面臨新的倫理問題:殖民火星是否正當?AI 是否有權自主探索?太空科技不只是工程,更是價值選擇。

人物故事:物理學家與哲學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主張應以謙卑態度面對宇宙,他認為科學的使命是讓生命延續於星際。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gTpdV4MC5k 

閱讀:Michio Kaku, The Future of HumanityNeil deGrasse Tyson, 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14 週|我們來自星塵:總結與展望

天文學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從星塵誕生到人類文明,我們是宇宙的孩子。理解宇宙,也讓我們學會尊重生命與永續未來。

人物故事:卡爾·薩根以詩意的語言喚醒世人——『誰為地球發聲?』。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ai3MmDdfk 

閱讀:Carl Sagan, The Varieties of Scientific Experience


推薦延伸書單

《超空間(Hyperspace)》加來道雄 Michio Kaku

Carl Sagan, Cosmos (宇宙)

Stephen Hawk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時間簡史)

Brian Greene, The Elegant Universe (優雅的宇宙)

Neil deGrasse Tyson, Astrophysics for People in a Hurry

Martin Rees, Our Cosmic Habitat (我們的宇宙家園)

Michio Kaku, Parallel Worlds (平行宇宙)

Freeman Dyson,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蔚為奇談!宇宙人的天文百科》/高文芳、張祥光 主編。三民書局。

《觀念天文學(+)》/作者:史特勞斯、戈特、泰森;譯者:蘇漢宗、高文芳、蔡承志。出版社:天下文化。

《小小科學人:100宇宙大發現(新版)》/作者:傑羅姆‧馬丁、愛麗絲‧詹姆斯、艾力克斯‧弗斯;高文芳譯。

《小天才大益智2:七節課探索太空》/作者:  肯恩‧詹寧斯 Ken Jennings高文芳譯,小天下

生命從哪來

生命從哪來

  Carl Sagan 說 We are all star stuff. 編輯頁   課程草稿 7/8/23  宇宙大霹靂後,隨著宇宙的降溫,一部分輻射物質(以光速前進的能量稱為輻射物質)開始獲得質量,主要是形成電子與夸克等物質,隨後形成數量比約為 12:1 的化學元素氫與氦。...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