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出生於德國的美國物理學家漢斯·阿爾布雷希特·貝特(Hans Albrecht Bethe,1906年7月2日-2005年3月6日)他得獎是因為「他對核反應理論的貢獻,特別是關於恆星中能源的產生的研究發現」,其實這只是貝特眾多重大貢獻中最著名的一項。貝特不僅是讓量子力學的威力貫穿到各個不同領域的推手,也是引導人類進入核子時代的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漫長的一生反映出二十世紀物理發展的軌跡。
https://pb.ps-taiwan.org/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707
二戰結束以後,貝特回到物理研究的最前線。1947年 他參加了探討量子電動力學中發散問題的庇護所島會議(Shelter Island Conference)。這場會議中 蘭姆(Willis Lamb)和他的研究生 Robert Retherford 展示了氫原子光譜中的兩個能階2s1/2與 2p1/2 之間微小的能量差異,依照狄拉克方程式,這兩個能階的能量應該是一樣的。這個現象後來稱為蘭姆位移。歐本海默與魏斯考夫認為這個效應是電磁場的量子漲落所造成的。但是戰前的量子電動力學算出來的量子漲落是發散的,所以如何能用發散的量來解釋這個現象? 會議中荷蘭物理學家克拉默斯(Hans Kramers)認為這些發散的量可以透過重新定義物理參數而得到控制,他稱這個程序為「再重整化」。但是會場上沒有人知道怎麼具體去用這個再重整化的概念得到具體計算蘭姆位移。
貝特在會議結束後,在回程的火車上思考這個問題,他理解到不同能階的量子漲落雖然是發散的量,但是兩個發散的量相減有可能是有限的結果。他進一步了解到這個效應本質上是非相對性的,只要迴圈動量取一個合適的上限,很快就可以給出蘭姆位移的一個粗略的估計。他在火車上用紙筆計算,得到的值是1040MHZ,與實驗值1052 MHZ非常相近。回到康乃爾後,他將這結果寫成三頁的論文,登在八月份的物理評論上,造成廣大的迴響,也啟發了後續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貝特對量子電動力學的發展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