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的發現實在太傳奇了,我後來聽吳茂昆說他們1986 12月來波士頓開完會,本來決定做這麼久都無法突破,再做不出來就要放棄。
就在即將棄守的時候,聽說他的兩個學生趁除夕夜吳茂昆不在的時候,在實驗室胡搞、闖禍,急忙呼叫回家吃年夜飯的老闆🤔,傳說是這麼傳的⋯⋯雖然不知真偽(吳倒是說那是他們孜孜不倦持之以恆的預期成果😆,傳說也是怪怪的,如果是瞎搞,要再重製恐怕也不容易,我也是聽了笑笑而已,不太相信這種傳說),但是當時波士頓的學生圈子倒是傳得繪聲繪影,學校上上下下的老外都來問我認不認識也是台灣來的吳茂昆,雖然我那時候根本沒聽過吳茂昆,還是讓我感覺走路有風
吳之後,現在要室溫超導體才有可能拿諾貝爾獎,前一陣子韓國人胡說八道還以為有人要拿獎了。不過實驗有突破,理論還是眾說紛紜,只能一直🦐摸🐘,可能還需要上帝再幫一次忙。
即使傳說是真的,吳茂昆還是很厲害,不然上帝也幫不上忙。
吳茂昆實驗室儀器不夠,馬上拿樣品去找他以前的指導教授朱經武幫忙確認,第一篇論文作者序,吳茂昆和這兩個學生排在最前面、朱經武壓陣,這下悲劇了,要給獎就得給四個人⋯⋯最後變成四個和尚沒水喝
前述
1987 March meeting 結束,系上去參加的同學知道我是來自台灣,一回來就圍著我問「你認識吳茂昆嗎?」
他們說,因為高溫超導的突破,會議臨時安排特別會議,應該是吳茂昆以前的指導教授說得讓吳茂昆的學生難以接受,也有一說,歷史文獻吳茂昆沒有放在最後「老大」位置,·吳茂昆沒有意見,但是他的學生馬上炸鍋。
高能理論物理學界,論文作者序,如果沒有特別狀況,都是按姓氏英文排序,第一作者根本不代表什麼,後來聽做實驗的同仁說起,才知道作者序最後一個才是老大,然後是第一作者。後來也才知道,有的人很在意作者序,也就是有人在意才會惹塵埃。
總之,學校的同學轉述,吳茂昆的學生在會場發難,四處、私下描述歷史事件發生在夜黑風高、雷雨交加的除夕夜,吳茂昆回家吃年夜飯、不在實驗室的夜晚。
他的學生說,實驗室有人不小心打翻儀器、樣品,如果吳茂昆在恐怕會忙著收拾善後,但是老大不在家,收拾後有人開始把意外合成的樣品拿來測量,讓歷史的偶然變成歷史事件。
總之,吳的學生認為朱經武不應該是歷史文獻的老大。
我沒有參加三月會議,而且聽得一愣一愣的,只能表明我不認識吳茂昆,雖然他和我都是台灣人。
雖然波士頓整個高能理論學界,都放下高能的研究,每個人都在研究高溫超導,讓我無法自外,但是當時我還是不認識吳茂昆。
同學轉述這些故事時,雖然事不關己,也不知道原始版本是否有被加油添醋、是否真實,還是能感染他們的激情與興奮,也不難想像吳茂昆的學生在講原始故事時,沸沸揚揚的激情與不滿。
歷史有時候很諷刺。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吳茂昆
吳茂昆生於台灣花蓮縣玉里鎮,為淡江大學物理學士、碩士,攻讀碩士學位的主題即為超導物理,服兵役後赴美攻讀休士頓大學物理博士。[4]
當時任教於阿拉巴馬大學亨茨維爾分校的吳茂昆於1987年1月發現世界第一個高於液態氮溫度的超導體——釔鋇銅氧超導體(YBa2Cu3O7-δ Tc~92K),行政院、中研院物理所長李定國、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長王永壯表示他因此被提名諾貝爾物理獎,使他從此聲名大噪。[5][6][7]根據權威的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Web of Science,由吳茂昆為第一作者(共同作者包括休士頓大學朱經武)的論文Superconductivity at 93 K in a new mixed-phase Y-Ba-Cu-O compound system at ambient pressure[8]自1987年3月於美國物理學會期刊《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以來至2018年已獲期刊論文引用超過五千多次,這篇史上第一次超越液態氮沸點「溫度壁壘」(77K, 絕對溫度77度)而將超導溫度從30K提升到90K(攝氏零下183度)以上的研究突破自1911年海克·卡末林·昂內斯發現超導現象後七十多年的物理學研究瓶頸,為臨界溫度高於77K的材料稱為高溫超導體下了定義,不但於當年獲矚目,也被指為超導體領域30年來最重要的先驅之一,吳茂昆團隊的發現對爾後超導體的科學與商業應用頗具影響。[9][10][11][12][13][14][15][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