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反對竹女變成附中的連署,有點感想。
中國人迷信,多數學校的名稱一變再變,來了台灣借屍還魂,硬是把創校說成復校,而且為了法統,名稱常常變成鐵板一塊,說什麼也不能改。
學校是學生的,也可以說是社區的,學校有成績也是來自學生的成就,和校名無關。只是台灣在升學主義薰染下,可能初衷是為了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與未來,意外的創造奇奇怪怪的校風。學生常常無視校風原始的目的,把人設的傳統當成法統、當成寶貝,忘了學生本身的主體性才是重點,和學校本身無關。
順便說個費曼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
費曼高中念的是「讀書績效很差」、有超過百年歷史(1897-2011)的社區高中,學校出了好幾位諾貝爾奬得主、叱吒風雲的校友,最後還是因為招不到足夠學生而轉型、廢校。校友雖然不捨,還是說學校不會因為廢校而不存在,校友會永遠記得這所讓他們「玩得很開心」的學校。
清華交大兩校在新竹互相競逐(實在不想用更負面的名詞)多於互相拉抬、合作,我來新竹後一直努力的是期待交大和清華兩校能夠實質合校,但是兩校分歧太大,除非有外力強壓,要合校的可能性越來越低。既然現在清華、交大把竹中、竹女當成競逐的標的,順勢而為說不定可以稍微彌合兩校的紛爭。
我是建議可以朝向「陽明交大、清華和竹中、竹女一起合作,像台灣聯大的運作模式」,竹中、竹女互不隸屬、不做名稱上的更動,竹女、竹中設法提供兩所大學眷屬部分就讀的名額,也讓竹女、竹中部分學生有直升的機會,讓四所學校的資源可以共享。
新竹市小小一塊,更期待兩個大學能放下身段,把新竹市所有公立高中都當成自己的學校、當成自己的子弟學校,挺力支援,不要有差別心,尤其是照顧好就在你們身邊的社區中小學。
補充說明
看到反對竹女變成附中的連署,提到附中學生不能直升,其實師大附中以前的確有直升師大的機制,不過以前學校規定學業平均80以上才能直升,80分的學生一定可以上台大,學生要求學校務實一點,學校一直不肯,後來才知道學校盤算的是,希望可以考上台大和頂大的學生一定要去考聯考,讓榜單好看一點。
現在到底有沒有直升?很難講,大學提供特殊學程訓練,等同三年都在面試學生,類似目前科學班學生,大學端有很長時間認識學生,優秀學生在申請時的確佔有優勢,不像申請其他學校面試時,可能會一時失常影響申請結果。
不過和以前師大附中的情況類似,優秀的學生可能多數還是以台大為目標,只是師生關係經營得好,多少可以留下更多優秀的學生,這或許也是大學端私心在想的目標。
網上的說明雖然很難說正確或不正確,不過最後結果可能和以前師大附中類似,想直升的學生無法如願直升,師大也要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群學生。
我們辛苦教半天的學生,很多還是想去台大讀研究所,我們也只能開開心心看著學生去台大報到。有一年,一位學生開開心心去台大報到,沒多久就跑回交大報到,問他發生什麼事?學生說台大的老師很跩,不太理學生,他們想想交大的老師很親切,想清楚了還是回來比較好。
有人提到陽明、交大合校,到現在還有人反對,順便說兩句。
很自然的,現在原屬陽明與交大的老學生還有差別心,不少人無法認同合校,兩邊授課的老師用詞都非常小心。再過幾年,所有學生都是在大帽子底下入學,他們的看法會和老學生、老校友完全不同,合校就變成理所當然。
這就是所謂的「外力」,時間會改變一切。
校友使力的方向
兩個大學一直在競逐,什麼都想搶第一,周邊學校容易受池魚之殃。現在好像有點轉機,有個建議竹女校友可以使力的方向。
我是建議可以朝向「陽明交大、清華和竹中、竹女一起合作,像台灣聯大的運作模式」,竹中、竹女互不隸屬、不做名稱上的更動,竹女、竹中「設法」提供兩所大學眷屬部分就讀的名額,也讓竹女、竹中部分學生有直升的機會,讓四所學校的資源可以共享。
新竹市小小一塊,更期待兩個大學能放下身段,把新竹市所有公立高中都當成自己的學校、當成自己的子弟學校,挺力支援,不要有差別心,尤其是照顧好就在你們身邊的社區中小學,尤其是建功中學。
校友使力的效能有限,但是用對方向,還是可以發揮一定功能。
我來交大三十幾年了,學生言談間常常不把我當成校友,發現我面露尷尬表情才發覺他們有差別心,不少老師像我一樣,希望校友不要對校務介入太多,不要對老師有差別心,建議校友在設法影響學校的時候,多留意老師的心情,借力使力才容易解決問題。
順便說個費曼的小故事給大家參考。
費曼高中念的是「讀書績效很差」、有超過百年歷史(1897-2011)的社區高中,學校出了好幾位諾貝爾奬得主、叱吒風雲的校友,最後還是因為招不到足夠學生而轉型、廢校。校友雖然不捨,還是說學校不會因為廢校而不存在,校友會永遠記得這所讓他們「玩得很開心」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