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

https://teia.tw/archives/natural_valley_star/ai2021-11-02


黑腹虎頭蜂的特徵,頭部胸部均為紅褐色,腹部全黑是最大的辨識點。

每年秋冬,是蜂群的繁殖期,蜂巢的規模到達頂峰,腰圍處可達一公尺;此時新一代蜂后正準備離巢,虎頭蜂們進入警戒狀態,所以這也是最常發生螫人事件的季節。虎頭蜂一個巢的週期是一年,新培育出的女王蜂會去找地方過冬,而其他個體到了冬天會全部死亡,明年春天新的女王蜂再去建立新的世代。

後來才知道,原來在工作果園的附近,遠遠目測超過五層樓高的樹梢上,掛著一顆超級大的虎頭蜂窩!大部分虎頭蜂的巢其實都相當隱蔽,畢竟過於明顯也容易遭受天敵攻擊,但黑腹虎頭蜂就是其中的例外。兇猛的黑腹虎頭蜂喜歡築巢在高大的相思樹或山黃麻上,視野開闊、出入方便的森林邊緣或空曠地。如果蜂巢前被擋住,牠們甚至還會直接咬除障礙物。黑腹虎頭蜂的蜂窩有點像圓形雞籠,所以黑腹虎頭蜂又叫雞籠蜂。


黑腹虎頭蜂之所以危險,除了因為較為兇猛外,警戒範圍也非常大—以巢為中心,方圓100公尺都是警戒區,全盛時期一巢會超過上萬隻蜂。黑腹虎頭蜂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頭部呈現紅色,前胸背板為橙紅色,中胸部為黑色,下緣有一枚橙色斑,腹部黑色具短絨毛。雖不是最大的虎頭蜂,卻是最兇猛的虎頭蜂。當黑腹虎頭蜂感受到驚擾跟威脅時,會從毒針針孔噴出毒液跟費洛蒙,當氣味傳回巢中,很快就會引起群體攻擊,黑腹虎頭蜂的蜂窩出口是長條狀,且出口有很多個,因此守衛蜂可以快速的傾巢而出,發動大量攻擊。

說了這麼多可怕的攻擊模式,但其實也有很多時候是可以好好觀察牠們的,譬如說台灣的特有種光蠟樹上,樹幹灰白色的樹皮中含有大量汁液,是許多昆蟲補充養份的來源,其中當然也包含了虎頭蜂。光蠟樹在成長時每年都會不斷脫皮,樹皮很容易撐破,因此常常可以在光蠟樹上看到大量虎頭蜂、獨角仙、蝴蝶分食,就像是共享餐桌一樣,這時就是可以靜靜觀察牠們的好時機。


1. 虎頭蜂飛近身邊

【預防措施:不動聲色冷靜觀察。】


人們在山野地區活動時,常會見到採集蜂飛過,或突然發現有一、兩隻「飛近身邊」,該怎麼辦?這些虎頭蜂可能是採集蜂,通常採集蜂飛來飛去只為尋找食物。有時候會被人們的香水味或特殊體香吸引,誤以為是花朵,飛近身邊緩緩繞一兩圈,發覺沒有食物就會自動離去。所以此時只要不動聲色冷靜觀察,虎頭蜂就不會發動攻擊。


2. 虎頭蜂繞著頭部盤旋

【預防措施:屏息鎮靜,不作快速反應動作。】


碰到一、兩隻虎頭蜂「圍繞著頭部打轉或盤旋不去」,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虎頭蜂已經是巡邏蜂。這時候人們要視若無睹保持鎮靜、屏住呼吸站著不動,不驚擾牠們,才可能躲過攻擊。牠們以旋繞方式偵查,發覺沒有敵意,過一會兒就會自動飛離。但是,若在虎頭蜂近身之際,人們本能反應突然尖叫、急速搖頭躲避或用手及衣物拍打等,都會讓虎頭蜂認為「敵害」來襲,立即搖身一變成為攻擊蜂。尤其隨風飄動的頭髮、急速眨動的眼睛、害怕驚叫的嘴、緊張喘氣的鼻子以及拍打虎頭蜂的手,都會惹惱牠們,快速的螫刺下去。


虎頭蜂對於黑色、表面粗糙或隨風飄動的頭髮,會特別注意,而且認為可能是「敵害」,所以常會圍繞著頭部打轉或盤旋不去。如果短時間內虎頭蜂的數目沒有增加,情況較為安全。即使幸運躲過攻擊,還是要盡速冷靜離開現場,以減少受害。


3. 虎頭蜂聚集越來越多,在身邊打轉

【預防措施:朝虎頭蜂飛來的相反方向或上風處,沉穩的大步走開。】


先有一、兩隻虎頭蜂「圍繞著頭部打轉或盤旋不去」,如果經過一段時間後,附近飛來飛去的虎頭蜂數目持續增加。可能虎頭蜂巢就在附近,也很可能牠們的蜂巢剛被騷擾振動,已經在警戒狀態,要迅速離開現場。在虎頭蜂還沒螫人及發動全面攻擊之前,務必朝虎頭蜂飛來的相反方向或上風處,沉穩的大步走開,離開現場。若穿著淺色、光滑表面的夾克,則可以緩緩脫下,包住頭部露出眼睛屏息大步逃跑,較為安全。


這種情況切忌急速奔跑,因為人跑閃動得越快,所帶動的氣流及造成的影像,將使目標更明顯,導致被蜂螫的機率加大,追擊的距離更遠。同理,用衣物揮動或拍打,也會引來更多的虎頭蜂攻擊。此外,如果以深色、表面粗糙的毛衣及皮衣包住頭部,加上迅速跑動,也會吸引更多虎頭蜂追擊。


4. 虎頭蜂已經螫人,並發動全面攻擊

【預防措施:臨機應變,盡速逃離現場。】


虎頭蜂已經螫人,或已經發動全面攻擊,此時唯一的選擇就是盡速「逃離」現場,絕不能多停留一分鐘。這種情況,千萬不要用夾克包住頭部就地臥倒,這是嚴重錯誤的認知。虎頭蜂螫人後,發出更強烈的警報費洛蒙,召來更多的同伴加入攻擊行列。但是逃離現場固然重要,自身安全更不可忽略。務必保持冷靜,不要在驚恐中手忙腳亂,必須看清楚逃跑的方向,以免摔傷或跌落溪谷。如果現場人數眾多,最好分頭跑開,以便疏散虎頭蜂的攻擊力。


 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829715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最近受疫情影響,出國遙遙無期,因此興起一波波國旅熱潮。目前正值秋高氣爽,出遊踏青很夯,山區活動成為國人旅遊的首選之一,林業試驗所提醒國人小心虎頭蜂,在台灣已知9種虎頭蜂中,最危險的當屬「黑腹虎頭蜂」,安全距離至少10公尺。

 ID-2822727


林業試驗所表示,今年由於風調雨順,沒有颱風侵擾,虎頭蜂窩的數量、規模相對龐大,且秋冬之際虎頭蜂必須頻繁覓食以累積度冬的能量,因此活動特別頻繁。

多數人之所以聞「蜂」喪膽,大概是因為虎頭蜂螫人意外時有所聞,傷者輕則疼痛紅腫,重則休克死亡,而最主要的擔憂就是蜂螫後的致命過敏反應。林業試驗所表示,台灣記錄有9種虎頭蜂,半數種類普遍分佈於全島山林中。當秋季蜂群數量達到高峰,一窩虎頭蜂數量往往可達成千上萬隻。


 ID-2822729

▲攻擊性強的黑腹虎頭蜂窩高懸枝頭。(圖/林業試驗所提供)

從生態的角度來看,蜂群可扮演授粉者和捕食者的角色,像是胡蜂捕食蠅類、蚜蟲、蝗蟲和鱗翅目幼蟲等害蟲以哺育其幼小,因此牠們在控制害蟲族群上有相當的貢獻。

虎頭蜂利用收集的樹皮纖維做窩,窩內會有好幾層巢片,之間由堅韌的支柱相連,窩外會包覆一層厚厚的保護殼,可防日曬雨淋以及外物攻擊,所以擁有極佳的防禦能力。虎頭蜂築窩地點的選擇往往相當隱密,因此不易為人察覺,其危險性便在於此,但牠們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預防原則就是保持距離,不要主動攻擊虎頭蜂,這樣就可降低遭到蜂螫的機會。


 ID-2822728

▲攻擊性強的黑腹虎頭蜂。(圖/林業試驗所提供)

共同防衛是虎頭蜂這類社會性昆蟲的一大特色,會發動攻擊大多是因為蜂窩固有的領域遭受外物入侵,而且種類不同引起攻擊的距離也不一樣。黑腹虎頭蜂攻擊性最強,10公尺是保持安全的距離。牠們大如雞籠的窩通常築在高處的樹枝間,由於族群數量大與攻擊性強,遭遇蜂螫很容易造成嚴重傷亡。


另外,中華大虎頭蜂體型最大,攻擊性次之,但是因為螫刺時注入的毒液量多,人類被攻擊後致死率也很高。牠們的窩大都在雜草叢生的地面,是砍草作業時最容易引起意外的虎頭蜂。

雙金環虎頭蜂體型次之,但是性情溫和,除非蜂窩直接受到騷擾才會引起攻擊。都市綠地最常見的是黃腰虎頭蜂,攻擊性不強,但是因為築窩的位置常在隱密低處,也常造成民眾誤觸發生蜂螫意外。黃腳虎頭蜂不管在山區或平地都很常見,蜂窩長橢圓形,通常築於高處的建物屋簷下、道路橋樑或樹枝間。

其實,單獨出外活動的虎頭蜂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受到拍打或被抓住才會螫刺。林業試驗所呼籲,在野外活動時如果遇到落單的虎頭蜂靠近,請不用太過驚慌,只要不亂動招惹,通常不久牠們便會自行離開。遊客應行走現有步道,避免進入草叢較深的荒僻路徑。

由於虎頭蜂對於黑色、表面粗糙或隨風飄動的頭髮會特別感興趣,建議在山林活動時穿著淺色、表面光滑的長袖衣褲,同時戴上帽子及穿著運動鞋,也要避免使用有香氣的化妝品。

林業試驗所所長張彬表示,秋天是虎頭蜂活動頻繁的季節,提醒到山林活動的遊客,遇上虎頭蜂時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有揮打、快速搖晃頭部等動作,應沉穩大步離開現場,才可降低被蜂螫的機會。

生命從哪來

生命從哪來

  Carl Sagan 說 We are all star stuff. 編輯頁   課程草稿 7/8/23  宇宙大霹靂後,隨著宇宙的降溫,一部分輻射物質(以光速前進的能量稱為輻射物質)開始獲得質量,主要是形成電子與夸克等物質,隨後形成數量比約為 12:1 的化學元素氫與氦。...

Popu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