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政府直接買舊屋做為社會住宅的來源
by 陽明交大物理所 高文芳
政府無法有效制止房價上漲,薪水追不上物價、房價,最後人口老化、影響出生率降低,演變成國安問題。
建議由政府負責買賣房屋,房價高漲很大原因是仲介收取高額仲介費用的抽頭模式,而且有很多人想換屋、買屋,但是不希望透過商業模式的房仲處理。
政府應該了解有很多人擔心碰到惡房客、惡房東,不願意租房子、不願意當房東,買賣房屋過程、手續、稅賦非常困難、複雜,有換屋需求只能再買新屋,徒然增加很多不知如何處理的閒置舊屋。
建議政府用合理的稅賦減免、優惠,以較合理的價格購買舊屋、改繕,當成社會住宅。現在房屋數量早已過剩,出生率又急速下降,政府不需要再蓋新屋,搜購舊屋做為社會住宅屋源即可。
尤其是很多被迫拍賣的房屋,被很多專責拍賣仲介介入,舊屋主如果有黑道背景等因素不願意配合點交,一般民眾非常需要政府介入、完成實質點交。政府如果趁機低價直接向銀行買下這些便宜的拍賣屋,運用公權力依法完成點交、修繕,也會減少不必要的點交糾紛,這樣不用費力找地蓋社宅,馬上會有很多現成的社會住宅。
政府負責賣屋、換屋流程,讓單純想換屋的屋主,不會因擔心繁複的買賣手續與風險駐足,也不用再買新屋,可以有效增加社會住宅的流通。
讓賣屋給政府的老屋主可以有優先權,以合理補償價格換購同樣屋源的社會住宅,讓有換屋需要的人可以豁免各種莫名其妙的稅賦,這樣老屋屋主也比較願意將舊屋以較低價賣給政府,換一間合乎自己當前需要的房屋。例如多房換少房、少房換多房,或者因為工作需要換城市、換屋的民眾。
建議政府一開始可以少量搜購社會住宅,從中收取合理成本、費用作為基金,像目前公教住宅由住福會主導的方式,慢慢增加資本基金,逐漸增加可運用的社會住宅數量。
我現在住的公教住宅就是學校提供很久以前徵收的土地,政府住福會從歷年改建過程累積的資本提供建築經費,最後土地、建築費用以成本價賣給我們,我們社區237戶,交大分配到一半左右,容積、建蔽率獎勵的一半房屋就用市價拍賣,逐年累積資本,政府是無本的生意,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最倒楣的是最早被徵收的地主。
公辦只是政府「主導」,還是找建商合作,也不是原規格改建。台灣房屋太多,少子化讓房屋需求下降,問題是很多人寧可放著空屋懸置,台灣不需要再增加房屋,是要讓需要房子的人找得到合適的房屋。
我家的老屋,旁邊有類似、格局比我們差的房屋最近交易價格大約3300萬,旁邊有一小塊大約五六戶的基地改建大樓,前一陣子我看他們的價格小小一戶價格都上億,改建成大樓增加的龐大利益,除了讓人眼紅,更讓台北更不適合人居住。
台北盆地沈積地形地貌不穩,嚴格講絕大多數老屋安全結構都有問題。
1980年左右,台大開始有城鄉所,開始訓練一堆建築師。有一個去修課的朋友,有一次跟我說,他們的老師在傳述一個奇怪的概念,他們不曉得為何認為台灣不會有大地震,抱怨台灣建築法規的耐震要求太高,造成建築成本增加,也導致大部分建商都偷工減料,直到921震災,大家突然驚醒。
921後在檢討建築法規時,居然還有人認為樑柱裡埋著空沙拉油桶不是偷工減料,是為了減輕建築負擔,這種說法把人民當成傻瓜。
即時設計樑柱需要中空(我不太接受這種想法,只聽過特別幾何摺法會強化某個方向的建築強度),再胡搞也不能用有油污染的沙拉油桶,更何況中空結構不對稱一定會影響建築強度。
台北市、全台灣都有公告地質結構,一看很多地方都是紅通通一片。台北市政府實在應該全面檢測所有建築的耐震強度,明確告訴民眾住的地方是不是危老建築,而不是等民眾自己找人檢測。
其實多數居民根本不敢面對,市政府也擔心一公布會人心浮動,不過還是很奇怪,民眾看到自己的地質一片紅通通,難道就不會憂心忡忡嗎?